早前,范志毅曾言“职业与业余之间有鸿沟”,这一说法虽曾引发网友的不满,但比赛的残酷性恰恰验证了他的观点:业余队与职业队之间,确实存在无法弥合的差距。职业球员无论如何,都无法和草根球员在竞技层面平等较量。

2. 为年轻新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例如,盐城队17岁门将的惊艳表现,恰恰是在没有职业球员光环的压制下,才得以展现其潜力。如果比赛长期被退役球员占据,青训小将将很难获得机会,镜头和成长空间将被压缩。苏超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为那些尚未成名的年轻球员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平台,而非成为“过气球星的舞台”。

3. 回归赛事初心,激发本地认同感

常州队以“全无职业注册经验”的球员参赛,尽管连战连败,但他们所展现出的草根精神,吸引了76万人抢购门票。这种“我们家楼下开面馆的老王也能上场”的亲切感,正是苏超联赛迅速走红的根本原因。若让大量退役球员主导赛场,比赛很可能会退化为“缩小版的中甲”,失去原本吸引全民参与的魅力。

4. 提升赛事水平和观赏性

虽然现役球员数量有所限制,但退役球员的加入对于提升比赛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例如,南通队的陈正,一名中甲的青训教练,他的一记精准角球破门,展现了业余球员所难以达到的战术执行力。若完全剔除职业元素,比赛可能会变成低水平的混战,削弱观众的兴趣。毕竟,观众的基本观赛能力是有限的,纯粹的“菜鸡互啄”比赛,很难吸引大家持续观看。

5. 延续球员价值,为青训输送能量

退役球员的参赛,不仅能为业余球员提供实战经验,还是草根球员成长的宝贵机会。常州队的总教练樊毅曾表示,业余联赛需要职业经验的“输血”。当孩子们看到曾经的职业球员亲自上阵时,这种榜样的力量无疑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职业球员的参赛也能将职业理念深深扎根到青训体系之中。

6. 退役球员的参与不应当被歧视

退役球员应当享有参与任何活动的自由,若强行剥夺他们的参赛权利,实则是一种歧视。在社会上,职业球员通常被认为处于半业余的状态,因此也应被归入业余组。既然他们已经退役,为什么不能继续在业余联赛中发挥作用呢?

---

如何协调这些争议?

面对日益激烈的争论,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1. 设立职业经历门槛:禁止那些近3年内退役,或曾在中超/中甲赛场出场超过50次的高水平球员参赛。允许那些曾参加低级别联赛(如中乙)或者短暂职业经历的球员加入,这样可以既保留技术的传递,又避免绝对的技术碾压。

2. 强化地域绑定:要求退役球员必须为本地青训出品球员,或至少在该地居住超过5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雇佣兵”式的投机行为。

3. 分设“精英组”与“草根组”:在同一城市、同一赛事中,设立精英组和草根组,两个组别穿插着比赛,既能增强话题性,又能让草根队体验足球魅力,带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精英组则代表城市形象,持续吸引观众。

最终,足球的核心不应是明星球员的光环,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归属感。在苏超的崛起过程中,正是那些“普通人”通过努力成为了城市英雄——银行职员挑战前国脚、学生军对抗老江湖。虽然适度保留退役球员能够提升技术水平,但若让他们完全主导赛场,将背离比赛的初心。规则应当倾向于那些怀揣梦想、尚未成名的球员,让盐城那位年轻门将的扑救成为焦点,而非让一名退役职业球员的轻松吊射夺回所有目光。唯有如此,苏超才能从“玩梗狂欢”进化为真正培育中国足球未来的沃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